|
从10元“白皮灯”到品牌灯具的蜕变:一场法治与市场的较量在繁华的都市中,灯具不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家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谋取暴利而制售假冒伪劣灯具的丑陋行径。这些灯具未经严格的质量检测,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对市场秩序构成了威胁。本文将围绕一起假冒伪劣灯具案,讲述“白皮灯”如何变身品牌灯具,以及检察机关如何用法治之光照亮万家灯火。 故事发生在重庆市梁平区,这里是一个家居购物广场林立的地方,各种品牌的灯具琳琅满目。然而,在这些正规品牌灯具的背后,却有一股暗流在涌动。2023年9月,从事服装销售的陈先生在装修门店时,为了节省成本,在网上购买了一批“大牌”灯具。然而,当他收到货物后,却发现这些灯具的质量与正品相差甚远。他尝试联系客服,却得不到任何回应。无奈之下,陈先生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并报了案。 无独有偶,当地彭女士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她从某电商平台购买了同一品牌的灯具,但拿到线下专卖店核验时,却被告知是假货。这些案件引起了当地警方的注意,他们迅速立案,并邀请了梁平区检察院依法介入,引导侦查取证。 梁平区检察院的承办检察官唐千岚在接到案件后,立即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她发现,这些假冒伪劣灯具的源头是一些未贴标的“白皮灯”。这些“白皮灯”成本极低,仅售10元左右。然而,经过不法商家的贴标伪装,它们摇身一变,就成了售价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品牌灯具。 随着调查的深入,“白皮灯”的来源逐渐浮出水面。原来,龙某兵等3人为了谋取暴利,采购了大量未贴标的“白皮灯”,并擅自用激光打标机将某知名灯具品牌的商标印在上面。为了使犯罪更加隐蔽、利润最大化,他们还邀请老乡龙某鹏成立工厂,专门生产用于造假的“白皮灯”。此外,他们还伪造了质检合格报告,在网店页面上打着“品牌代理”“工厂直销”的旗号,营造正规授权的假象,大肆销售假冒产品。 这一制假售假的完整链条清晰呈现:上游工厂生产“白皮灯”,中游贴标假冒品牌,下游通过电商平台以正品五六折的价格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这些假冒伪劣灯具不仅质量低劣,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对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如此恶劣的犯罪行为,梁平区检察院迅速行动,依法对龙某兵等涉案人员进行了审查起诉。在审查过程中,唐千岚检察官发现,下游犯罪的龙某兵等人自愿认罪认罚,积极退赔被侵权企业的损失,并获得了谅解。然而,作为“白皮灯”生产工厂的法定代表人,上游犯罪的龙某鹏却一直拒不认罪。 鉴于该案在渝东北辖区属于新类型且疑难复杂案件,梁平区检察院立即启动了重大案件请示报告机制,积极寻求上级检察院的指导支持。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和斗争,2024年7月,梁平区检察院最终以龙某兵、龙某鹏等人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向法院提起公诉。 2024年9月,重庆市第二中级法院依相关规定,向梁平区法院发出改变管辖决定书,决定对上游犯罪的龙某鹏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一案提级审理。这一决定不仅彰显了法律的威严和公正,也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灯具等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回顾这起案件,我们不禁感慨法治的力量。正是有了检察机关的依法介入和严厉打击,才使得这些不法商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同时,这起案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产品质量和安全,更不能触碰法律的底线。只有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